在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這片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土地上,家風家訓與村史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緊密相連,共同繪就了一幅鄉(xiāng)風文明、和諧美好的鄉(xiāng)村新畫卷。近年來,岐山縣深挖周禮文化內(nèi)涵,創(chuàng)新形式,讓好家風走進千家萬戶,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周禮文化園(岐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岐山縣充分利用村史館這一獨特平臺,將家風家訓融入其中,使之成為傳承家族文化、弘揚優(yōu)良家風的重要陣地。走進京當鎮(zhèn)小強村村史館,68歲的王存才正指著墻上一幅“分家不分心”的老照片,給8歲的孫子王梓軒講家族往事,爺孫倆的對話,讓泛黃的老照片瞬間有了溫度。館里的老紡車、舊農(nóng)具旁,常有村民帶著孩子駐足,孩子們摸著祖輩用過的鋤頭,聽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家訓,眼里滿是對先輩的敬佩。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則為家風家訓的傳播搭建了更為廣闊的舞臺!拔夷锍Uf,‘做生意憑的是良心,少秤一兩,虧的是自家德行’。那年收蘋果,收購商多給了200塊錢,我娘連夜提著燈籠送回去,腳都磨出了泡。”在青化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家風故事分享會”上,果農(nóng)李秋梅站在臺上手里攥著自家的“誠信賬本”,聲音帶著哽咽,“現(xiàn)在我教娃記賬,第一頁就寫著‘不貪便宜,不虧良心’,這就是咱李家的根!”
舉行主題活動中(岐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臺下,10歲的張悅聽得認真,她剛在村里“好家風小使者”評選中獲獎!拔夷棠炭傉f‘見人遞顆糖,鄰里暖心房’,上次隔壁王奶奶生病,我?guī)退×巳炜爝f,她現(xiàn)在總給我留柿餅呢!”小姑娘舉著自己畫的“鄰里互助圖”,笑得露出兩顆小虎牙。這樣的分享會每月都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炕桌搬上臺,茶水滿上杯,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把自家的老理兒變成了全村的新風尚。
岐山縣還創(chuàng)新宣傳形式,將家風家訓與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相結(jié)合。夕陽下的文化廣場上,快板《家風三字經(jīng)》正打得熱鬧:“孝父母,敬師長,睦鄰里,守規(guī)章……”72歲的周桂蘭跟著節(jié)奏拍手,笑得合不攏嘴:“這詞編得咋這么對胃口!我家那倆搗蛋孫,聽了三天就記住了‘借東西,及時還’,昨天還催他爸把借王叔的梯子送回去呢!”
禮儀學習中(岐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鄉(xiāng)村興。如今,在岐山的鄉(xiāng)村,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尊老愛幼蔚然成風!耙郧按孱^張三家和李四家總為地界吵,自從村里把兩家祖輩‘讓三尺地’的故事寫進村史館,現(xiàn)在都和好了。”蒲村鎮(zhèn)綜治專干王輝感慨道。
未來,岐山縣將繼續(xù)深入挖掘家風文化內(nèi)涵,讓村史館里的老故事常講常新,讓文明實踐中心的煙火氣越聚越濃,讓好家風像周公廟的古柏一樣,在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代代相傳。(岐山縣委宣傳部供稿 崔海燕)

關注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