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改革亮點紛呈,今年兩會我們觀察什么?《兩會財經觀察》第三期——支持“四新經濟”企業A股上市,熱情背后需要冷思考。
所謂“四新經濟”,是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美國基金業投資大師彼得·林奇曾在他的書里忠告個人投資者,要在自己的身邊尋找“十倍股”。翻閱資本市場歷史,投資者終其投資生涯所追求的“十倍股”往往都在當時的“四新經濟”范疇里,“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和京東)”概莫如是,這也正是資本市場實現普通民眾價值投資的根本吸引力所在。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證券監管部門多次就支持“四新經濟”企業表態, 將新一代“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企業留在國內資本市場的愿望正加速落實在行動上。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副主席姜洋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證監會支持“四新經濟”企業“會從IPO等方面予以支持”。全國人大代表、深交所總經理王建軍則進一步說,證監會和交易所正在抓緊為對新經濟“獨角獸”企業在境內市場發行上市提供條件,“張開雙臂歡迎新經濟企業,將把深交所建成中國新經濟的主場。”
這兩天,當我們為“證監會發行部調研券商‘獨角獸’企業客戶,可能即報即審”的傳聞興奮不已的時候,人們切身感受到了這個市場里“擁抱新經濟”的腳步聲。但是,“四新經濟”企業的回歸和上市真的只是排隊順序、審批速度的問題嗎?當然不是。
就拿最近媒體比較喜歡舉例的富士康IPO進程來說,速度確實是夠快,但前提是富士康符合現有法律法規。對于更多的甚至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高科技企業來說,比如被歸類于“新藍籌”的滴滴、今日頭條、美團點評等還沒有IPO上市的互聯網和新經濟巨頭,他們普遍存在的盈利門檻、VIE架構、同股不同權等問題,仍然需要在《證券法》、《公司法》等法規修訂后才能解決,對于這些企業的大門敞開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到的事情。
另一方面,“四新經濟”所謂“新”,既代表了希望之冉冉升起,也意味著風險的更加不確定。百度、阿里、騰訊在它們最初登錄美股和港股的時候,并不被市場廣泛接受,在本世紀初上一輪的互聯網泡沫中,有多少企業帶著新經濟的希望上了市卻連連地坐著過山車。2000年美國在線的市值曾經到過1600億美元,但今天只剩了一個零頭2%;曾經1200億美元的雅虎現在只值48億美元。可以說,我們今天看到的“BATJ”十倍、百倍的光環是踩在億萬枯骨上的。A股的投資者們做著迎接“BAT”美夢的同時,準備好了接受這億萬枯骨了嗎?
一個市場環境的成熟往往需要經歷幾度興衰洗禮。資本市場的成熟同樣不是一兩套制度從無到有、一兩扇大門關閉打開這么簡單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上講,A股的投資者們還是年輕的,監管層對于這種創新、擴容加速也好,謹慎也罷,絕不是市場期待、國外經驗加幾番調研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就算監管部門給了口子,放進來幾批企業,也不等于它們將會成為未來的“BATJ”。
因此,當人們期待著“四新經濟”企業多多回歸或者登陸A股的同時,不妨涼幾度、慢一些,多多想想這個“新”我是不是看得懂,然后再考慮這個風口我到底該不該追。(記者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