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陜西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野生鳥類保護的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決定》進一步明確了野生鳥類及其棲息地保護職責、具體要求,并將野生鳥類保護工作納入林長制、河湖長制責任范圍;同時,對觀賞、拍攝野生鳥類活動明確了禁止行為。這是全國首個省級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的專門針對野生鳥類保護的地方性法規。
《決定》明確陜西各地要推進以秦嶺、巴山、黃龍山、子午嶺、隴山、白于山等區域內野生鳥類主要棲息地和候鳥遷徙通道為重點的森林草原保護修復,加強漢江、丹江、嘉陵江、黃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以及紅堿淖等重要濕地的保護修復,為野生鳥類棲息、繁衍和候鳥遷徙提供優良環境。同時,應推廣使用聲波、激光、風力等驅鳥裝置或者友好型防鳥網。在架設防鳥網后,生產經營主體應當加強日常巡護,發現野生鳥類意外受困的,應當及時放歸,或者移交林業主管部門開展救護。
此外,《決定》還明確依法加強電商平臺、社交網絡和直播平臺涉野生鳥類信息的監測監管,動態篩查清理違法信息。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捐贈、資助、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野生鳥類保護、科普教育和收容救護等活動。
陜西是眾多野生鳥類的重要棲息地、繁殖地和遷徙停歇地。全省共有野生鳥類561種,其中朱鹮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23種,大天鵝等國家二級鳥類99種,“三有”鳥類435種。為全面保護野生鳥類,堅決打擊非法獵捕販賣等行為,《決定》緊盯“捕、運、售、食、玩、宣”關鍵環節,對非法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鳥類及其制品等作出明確禁止性規定,并規定各地于每年愛鳥周期間應組織開展野生鳥類保護知識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愛鳥護鳥法治意識和生態保護意識,努力營造“愛鳥護鳥 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