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9月2日消息(記者韓雨晨)清晨的天津港,智慧零碳碼頭上無人駕駛的集裝箱卡車往來穿梭;靜海區的涉鋼產業企業內,經過環保升級的生產線正繁忙運轉……如今的天津,從港口到園區,從城市到鄉鎮,綠色發展的圖景正徐徐鋪展。近年來,天津市以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為統領,將減污、降碳、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持續擦亮生態底色,以高水平保護支撐保障高質量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天津。
頂層設計的“精準度”,決定著綠色發展的“加速度”。天津市將綠色低碳發展納入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圍繞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開展污染治理等五大領域部署24項重點任務,為綠色發展謀篇布局。
從《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天津建設的實施意見》的宏觀布局,到大氣環境質量達標規劃和固定源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治理、移動源清潔化等行動方案的具體落地,以務實舉措、工程減排、嚴格執法,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同時,通過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閉環管理”,切實解決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讓綠色發展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俯瞰海河景象(央廣網記者 周思楊 攝)
產業轉型是綠色發展的“主戰場”,也是減污降碳的“突破口”。天津市以堅定決心推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連續四年完成國家粗鋼壓減任務;構建清潔安全能源體系,2024年全市煤炭消費同比減少194.23萬噸,本地煤電機組發電占比降至40%以下,非化石能源裝機較2020年增長3.8倍,占電力總裝機比重達41%。在天津港,焦炭貨類集卡短途倒運實現100%清潔運輸,鐵礦石等大宗貨類清潔運輸比例穩步提高,一幅“綠色港口+低碳交通”的圖景生動呈現。
環境質量的“好口碑”,源于污染治理的“硬舉措”。天津市始終把藍天保衛戰作為重中之重,以PM2.5控制為主線,推動固定源、移動源、生活源、面源“四源同治”。從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到垃圾焚燒企業提升工程,從實施重型汽車國六排放標準到淘汰21萬輛老舊車,一系列精準治理舉措落地見效。2024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降至38.1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達73.2%;2025年截至8月30日,PM2.5濃度降至33.71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7.7%,“天津藍”成為市民朋友圈里的“常客”。
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生態保護裝上“智慧引擎”。天津市不僅健全責任體系,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更以科技賦能精準監管——衛星遙感追蹤污染源、無人機巡查重點區域、紅外成像鎖定排放隱患,實現大氣污染排放數字化、全時段精準監管。天津成功創建國家級智能社會治理(環境治理)特色實驗基地,天津生態屏障站、天津城市站入選第二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為全國環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的“天津經驗”。
天津,這座渤海之濱的城市,正用藍天、碧水、凈土的生動實踐,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答卷。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