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8月10日消息(記者褚夫晴 實習記者路婧純)從民園1920街區的歷史脈絡到津塔之巔的云端視野;從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的藍色文明到寧河七星島的濕地風光,再到寶坻小辛莊碼頭的鄉村古韻……歷史街區都市休閑、濱海休閑、生態休閑、鄉村休閑、江河濕地休閑等不同詩意休閑場景,串聯起底蘊豐厚又氣質松弛的“津派生活”。
游客在五大道歷史文化景區欣賞海棠盛放(央廣網發 和平區供圖)
都市閑韻:在歷史與現代交織中漫步
走進和平區民園1920街區,百年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生活的鮮活在此共生。這條經保護性修繕與功能更新的街區,打破傳統封閉格局,串聯起民園廣場與五大道公園,拆圍墻、通院落,將低效空間重塑為開放式公共文化場域,勾勒出城市中心詩意松弛的漫步風景線。
民園1920街區(央廣網發 和平融媒供圖)
沿街漫步,大龍郵局前的歐式花園取代了鐵欄圍合,游人可在噴泉邊歇腳;老磚瓦院落間,咖啡香與文創市集交織出別樣生活氣息;街頭藝展、“口袋公園”與智慧設施點綴其間,一步一景皆有意趣。四塊黃銅地雕嵌著百年磚瓦與井蓋,靜靜講述建筑的前世今生,讓午后的“Citywalk”浸滿歷史韻味。
沿海河前行,城市中軸的“天津之心”津塔觀光廳,如天際線上的寶石訴說著城市脈動。作為華北首個300米以上高空觀景平臺,360°全景視野將三岔河口的歷史底蘊與津濱雙城的現代氣象盡收眼底。“自今年6月運營以來,‘天津之心’已吸引4萬余人次到訪,欣賞最美城市天際線。”金融街(天津)置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黨支部書記姜欣表示。
游客在“天津之心”欣賞風景(央廣網記者 褚夫晴 攝)
北面是煙火津味與歷史余韻交融的街巷,南側是金融高地與城市未來共振的藍圖;光電望遠鏡與互動導覽系統為云端之旅添上科技亮色。夕陽下,海河泛著金波緩緩流淌,讓人在天遠云闊中,讀懂都市慢生活的從容。
濱海逸趣:在藍色文明中沉浸式徜徉
海風輕拂的天津市濱海新區,一座如巨鯨躍海的白色建筑靜臥海岸——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以恢弘姿態串聯起人類與海洋共生的記憶與未來。這座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體的國家級場館,早已超越傳統展館的邊界,成為“沉浸式度假”的歡樂載體。
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外景(央廣網發 場館供圖)
六大展區鋪展著海洋的史詩:從遠古海洋生命起源到現代海洋科技躍遷,珊瑚礁群、深海生物標本靜靜陳列,巨型抹香鯨骨架橫亙廳堂,模擬海底隧道讓人恍若潛入神秘藍域。孩子們穿梭其間,眼底閃爍著對海洋的好奇;成年人駐足沉思,在光影中觸摸人與海的千年羈絆。
夜幕降臨,館外濱海步道與燈光水景交相輝映,成為夜游津城的熱門打卡地。從知識科普到生活體驗,從親子互動到文化沉浸,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以全齡段、全天候的休閑場景,為天津“濱海之城”的魅力注入人文溫度,讓人與海的故事在碧波間持續生長。
生態野趣:在濕地與鄉野間邂逅自然
天津的生態休閑,則藏在河湖交錯的秘境與鄉野古村的古韻里,是都市之外的自然詩篇。
寧河區七星島濕地風景區,三千畝生態秘境如一串明珠灑在水天之間。這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守護著白鷺翔集、麋鹿悠然的生態天堂,也搭建起親子互動與農趣體驗的樂園。七星島濕地公園風景區負責人李奇表示,濕地項目整體規劃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兼具,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地貌資源并加以美化,打造出湖面水域與多樣的生態體驗項目,實現了生態修復與游客互動的有機融合。”
水上小火車(央廣網發 路婧純 攝)
稻田里稚子學插秧,垂釣臺魚竿起落,動物飼養區孩童與土撥鼠、梅花鹿嬉戲;皮劃艇掠水而過,水上小火車蕩開漣漪,景區從不同角度喚醒人們親近自然的本能,繪就一幅可觀、可游、可棲的生態畫卷。
潮白河畔的小辛碼頭村,則是另一番古意與生機。這座遼國古渡口,青磚灰瓦映著紅燈,河水輕拍石岸,訴說著千年漕運往事。古碼頭遺址石碑、了凡廣場“勸農插秧”雕像,喚起耕讀傳家的記憶;親水棧道旁稻田清新,33家農家樂飄出“糟魚”“河蝦”的鮮香,是味蕾上的鄉愁。如今,村里落戶“光儲充”綠色能源站點,聯合周邊共建文化體驗與生態度假示范區,讓古渡在低碳理念中煥發新生——來了便能放松,留下便有故事。
從都市街巷的歷史回響到濱海場館的藍色浪漫,再到濕地鄉野的自然饋贈,天津以多元休閑場景,編織出“宜業、宜游、宜居”的城市肌理。這里的休閑,從來不是簡單的放松,而是人與城市、自然、歷史的深度對話,是津派文化最生動的日常表達。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