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湘西8月10日消息 湖南湘西鳳凰古城,華燈初上,北門城樓下,雙腳夾筆,墨走龍蛇;都市街巷深處,車水馬龍,獨輪飛馳,藍衣穿梭,準時送達。這是李向陽,一位失去雙臂,卻將生活過得比常人更豐盈、更堅韌的“多面手”。

從街頭書法家到外賣騎手,再到公益先鋒,他每一步都踏在命運的坎坷上,卻用不屈的意志和溫暖的心,丈量出生命的無限可能,點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墨香里的尊嚴:雙腳夾筆,從憐憫到敬意

1995年,李向陽出生于懷化市會同縣一個普通農(nóng)家,4歲時因意外電擊失去雙臂。

失去雙臂后,父母開始教年幼的李向陽以腳代手,練習吃飯、洗臉、刷牙。常人眼中的小事,他需付出多倍努力。“一次次失敗、一次次重來”,他以驚人的毅力挖掘雙腳潛能。

八歲時,他便用腳趾夾起毛筆,日復(fù)一日地練習,并開始在街邊擺攤。最初,行人的目光里多是“同情憐憫”。這些都沒有擊垮他,反而化作倔強的燃料。蘸墨、懸腕、落筆,宣紙上的痕跡從稚嫩到遒勁。

“我每天幾乎都寫,就靠長時間的一個練習。后來通過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學習,書法技藝也更加成熟。”李向陽告訴記者。

歲月沉淀,路人的目光悄然轉(zhuǎn)變。“通過堅持,別人再看到我的字,更多的不是同情憐憫,而是一種認可尊敬。”雙腳寫就的書法,成為他贏得尊嚴的獨特勛章。

李向陽在鳳凰古城擺攤賣字(央廣網(wǎng)發(fā) 受訪者供圖)

2015年,李向陽只身來到鳳凰古城擺攤賣字。當?shù)叵嚓P(guān)部門被其身殘志堅的精神感動,專門為他劃定了攤位。這份來自陌生城市的溫暖,讓他堅定了用書法傳遞力量、回饋社會的信念。

獨輪上的溫度:風雨兼程,“藍騎士”傳遞人間暖意

書法攤的收入,像鳳凰的天氣,陰晴不定。兩個即將入園的孩子,讓李向陽肩上擔子更重。一個無臂之人,能做什么?“送外賣!”這個念頭源于責任,更深藏著一份期許——他想證明,“只要有心,肯努力鉆研,即使身體殘缺,也依然能出色工作”,以此激勵更多殘障朋友走出家門。

注冊眾包APP,挑戰(zhàn)開始了。操作手機、取放餐品、騎車導(dǎo)航,常人易如反掌的動作,對他都是難關(guān)。李向陽回憶道,第一次送外賣時就遇到了棘手狀況。他接了一個距離約五公里的單,用簡易挎袋裝著餐品就出發(fā)了。由于缺乏經(jīng)驗,袋子里的湯湯水水沒能固定好,送達時不僅超時了,湯汁也灑漏了一些。

“我當時特別不好意思,”李向陽說,“我趕緊跟顧客道歉:‘對不起,我第一天送,沒經(jīng)驗,這單我賠您錢吧!’”讓他沒想到的是,那位顧客非常寬容,“連連擺手說:‘沒事沒事,不用賠,沒關(guān)系。’”

更讓李向陽感到暖心的是,當他回到家查看手機時,發(fā)現(xiàn)這位顧客不僅沒有投訴,反而默默給他打賞了兩塊錢。“這件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心里特別暖。”他說。

后來,李向陽通過實踐和學習,不斷“進化”——用磁吸裝置將手機固定在斷臂上緊盯訂單;背上專業(yè)外賣箱提高效率;熱心的同行騎手教會他在平臺“報備”商家出餐慢的技巧,爭取更多配送時間。

如今,獨輪平衡車是他的“戰(zhàn)馬”,藍色外賣箱是他的行囊,從上午10點到夜幕降臨,風雨無阻。路途上,同行“兄弟太牛了”的喝彩,商家“不急,請你吃碗粉”“送你杯奶茶”的善意,顧客“慢慢送,超時不要緊”“我下來取”的體諒,匯聚成支撐他前行的暖流。

顧客為李向陽點贊(央廣網(wǎng)發(fā) 受訪者供圖)

“我要持續(xù)把外賣小哥這個工作做好,給自己的孩子做個榜樣,盡量每一份餐都不超時。”這份樸素的承諾,是他對職業(yè)的敬畏,也是他回報世間溫情的執(zhí)著。

公益路上的心燈:從自助到助人,照亮萬千迷途

2016年,公益為李向陽打開了另一扇門。一次邀請,讓他走進校園。“講課之后還可以教同學們寫字”。

“以前我很自卑,害怕別人盯著看,非常不自信,甚至有些抑郁。”助人,讓他發(fā)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價值。“雖然擺攤不算‘光彩’的工作,但能通過自己努力幫助人,比如資助學生完成學業(yè),我就覺得很有價值。”李向陽告訴記者。

在鄉(xiāng)村、在學校,他分享自己的故事,教孩子們用腳寫字,傳遞“堅持”的信念。“幫助別人的同時,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

李向陽走進校園,投身公益(央廣網(wǎng)發(fā) 受訪者供圖)

公益重塑了他——從自卑的“斷臂少年”,蛻變?yōu)椤昂鲜?yōu)秀志愿者”“湖南好人”,并光榮入黨,成為鳳凰縣山那邊公益協(xié)會的黨支部書記。

“通過公益,讓我越來越自信開朗,從普通群眾到共產(chǎn)黨員。這一切都是感恩與助人帶來的成長。”他深知殘疾人心中的陰霾,因此選擇“跑在陽光下”,用自己風雨兼程的身影,告訴所有人:殘缺,絕非前行的路障。

如今,李向陽仍在不斷拓展著生活的邊界。 他購置了一臺運動相機,正努力學習拍攝和剪輯,計劃用Vlog記錄下自己穿梭于城市街巷送外賣的點滴日常。“我想用這種方式,讓更多人看到一個沒有雙臂的人,是如何努力生活的!”

【記者手記】

在鳳凰古城的街巷與都市的車流中凝望李向陽,總被一種平靜而深沉的力量所觸動。他用顫抖的腳踝懸腕揮毫,墨跡流淌著不屈;他背負外賣箱一步一階攀爬樓梯,喘息聲中是無聲的擔當;他站在講臺前,用自身經(jīng)歷點亮孩子們眼中的光——他以不同的方式,始終在用行動詮釋:生命的意義,在于如何以殘缺之軀,去奮斗、去愛、去照亮。

李向陽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卻因那份從苦難中淬煉出的堅韌、在平凡中堅守的責任、于受助后反哺的赤誠,而格外厚重。他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性深處的頑強;如一束光,為迷途者照亮前路。失去雙臂的他,用雙腳丈量著生命的遼闊,活出了尊嚴的高度。無臂向陽,追光而行,他本身就是那束溫暖的光,昭示著:心中有光,腳下便有坦途。

策劃:王宇晨

記者:黃珂嵐

視頻:肖昕翔 張程前 徐智滔 羅煌陽(實習)

配音:唐捷妮(實習)

編輯:楊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yīng)用市場下載“央廣網(wǎng)”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wǎng)“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quán)聲明:本文章版權(quán)歸屬央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guān)注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