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精品免费久久影院-国内精品蜜汁乔依琳视频-国内精品乱码卡一卡2卡三卡新区-国内精品乱码卡一卡2卡三卡-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影院在线观看-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央廣網

海南:鄉村旅游促增收 科技發展助力現代農業

2019-04-19 13:49: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記者 季盈盈)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近日,記者走進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白沙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以及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感受當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
  施茶村,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北部,是省級文明生態村和五星級美麗鄉村。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黨委書記胡余亨告訴記者,全村因地制宜種植火山石斛,已經達500多畝。
  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黨委書記胡余亨:一年來,我們的游客量、經濟收入都越來越多了。全鎮的人均年收入從原來的1259元,2019年已經上升到人均16280元,變化真的很大。
  胡余亨說,如今村里最大的變化體現在產業更興旺了、鄉村更美了、農民更幸福了。
  胡余亨:我們建設了很多個產業園,農業產業都上來了,在民宿、鄉村旅游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現在施茶村已經被評為五星級美麗鄉村。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素質也提高了,基層組織建設戰斗力越來越強了。
  記者繼續向南,來到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高石老村。走進村莊,濃濃的黎族風情撲面而來,別致的兩三層小樓錯落有致的散落在村莊里,家家戶戶都有種植瓜菜的一方小院。
  高石老村宣傳委員:大家走在村莊中就可以感受到,我們以3D立體墻繪的方式將黎族文化融入到建筑中。
  高石老村全村共有60戶283人,2015年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后,七坊鎮以全域旅游發展理念為引領,突出黎苗文化特色,著力將高石老村打造成為集旅游度假、民俗演繹、農業體驗、休閑觀光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區。
  村民王麗芳家有五口人,如今住在一棟三層小樓里。她說,搬遷后的生活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己也沒花很多錢。
  記者:以前住的房子什么樣呢?
  村民王麗芳:以前住的房子很爛,都是瓦房。感謝政府給我們統一規劃,讓我們全村搬遷到這里。我們現在住上了豪華的房子,衛生也干凈了,覺得很幸福。
  記者:住上這樣的房子,你自己花了多少錢?
  村民王麗芳:我們沒有出很多錢,就花了裝修的錢。因為我們這里有政府、村集體的貼補,還有危房改造和美麗鄉村的補貼。
  “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這是過去白沙黎族自治縣部分農村環境的寫照。如今,山美、水美、環境美、生活美,成為白沙農村居民的新目標、新追求。白沙黎族自治縣住建局副局長王志凱表示,通過不斷對農村進行美麗鄉村的打造建設,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讓白沙一半以上的農村得到高水平的改造,并形成具有白沙特色的鄉村旅游產業。
  白沙黎族自治縣住建局副局長王志凱:讓白沙盡快融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大格局,使農村的落后面貌和農民居住條件得到有效改善,農民收入得到明顯增加,實現可持續發展。
  如果說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高石老村是海南鄉村易地搬遷的“標桿”范例,那么陵水自治縣英州鎮走所村則是“舊危房改造”的受益村。村長張亞亞告訴記者,政府“舊危房改造”每戶補貼15萬8千元,水電入戶,電網全部埋在地下。
  張亞亞:以前電線都是露天的,拉電桿,現在全部入地了,包括網線、電視線。
  指著自家的新房子,村民胡亞美告訴記者,他家的房子是2016年改造的,之前住的瓦房漏雨,現在新房子不但美觀,水電也都通了。
  村民胡亞美:全部都通了,電、自來水全部都有。每家每戶都是60㎡,還有20㎡的廚房。這些全都是政府掏得錢,我們自己沒花錢。以前老宅都是瓦房,漏水,很難住。現在是政府出資給我們蓋的新房子。
  陵水黎族自治縣副縣長李功成認為,“大拆大建”會破壞掉鄉村歷史風貌,在老宅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則是比較好推動的保護性做法;同時家家戶戶讓一步,也使得村落規劃更美觀實用。
  陵水黎族自治縣副縣長李功成:像田仔村這種實施辦法,就是原有的村落基本格局不變,這有利于村莊文脈的傳承。每家每戶公共空間讓出來一些,大家都受益。我們感受到,建設美麗鄉村不僅僅是建房子、建道路,實際上也是將人心扭轉過來,凝聚在村委會周邊,共同發展。
  陵水黎族自治縣副縣長李功成表示,今年的任務除了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要逐步實現產業振興。有產業,才能讓基礎設施的維護更持久。
  李功成:不僅僅是把基礎設施建起來,通過產業振興,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才有持續發展的資金來源和動力。如果僅僅是把基礎設施建起來,過幾年可能會面臨荒廢,造成投資的浪費。這些熱帶的產品,如果好好和市場對接,銷路是不成問題的。
  科技為海南現代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海南陵水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記者看到了“互聯網+農業”的創新成果。大棚內整齊排列著一座座“摩天輪”,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從新加坡引進后改良的“垂直旋轉耕種系統”。
  工作人員:農作物在上面接受陽光,每八個小時轉一圈,下面是水和肥料,這樣一次性就可以把水和肥料吸收進來,整個過程都不需要人工操作。這套系統不僅將土地空間有效利用,還非常節約人工,實現水肥一體化。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在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大廳的墻壁上,有一幅由各省農作物種子拼成的中國地圖,它彰顯著:這里,是中國飯碗最堅定的底座。
  近年來,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積極發揮農業創新、科技聚集與成果擴散作用,屹立農業科研最尖端領域,不僅解決國人溫飽問題,更讓一顆顆“金種子”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以農業科技扛起“國家擔當”,樹立起大國自信。
  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辦公室主任暨國彪介紹,下一步,讓南繁“走出去”是工作的重要方向。
  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辦公室主任暨國彪:海南這個地方氣候和東亞國家很接近,所以如何服務東南亞國家,是南繁基地下一步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海之南,鄉村更美了,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更強了;海之南,科技為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中國飯碗”最堅定的底座在祖國南端熠熠生輝。
編輯: 朱敬一

海南:鄉村旅游促增收 科技發展助力現代農業

近日,記者們走進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白沙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以及三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進行報道,感受當地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