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14日消息(記者韓曉 山東臺顧言 鐘小康)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現如今,扎根基層的不僅有大學本科生,還有很多碩士生,甚至是博士生。這些高學歷人才來到貧困山區,不少人當上了“駐村書記”。他們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幫助村民過上好日子。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去年6月開始,四川省5700多名省綜合幫扶隊員奔赴深度貧困的最前線,來自四川省社科院法學院的女博士王素珍也是其中一員。
記者來到爾吉村時,這里的婦女健康與教育互助會正在舉辦一場講座,王素珍是主講人,給王素珍做翻譯的是村里的第一書記拉馬文才。
去年6月,聽說省上的幫扶隊員要來,拉馬文才很是期待,可得知其中有一位女博士,拉馬文才的心又懸了起來。
拉馬文才:食宿的問題還有溝通的問題,女性確實讓我感覺比較擔憂。
一方面是女性,一方面還是博士。在象牙塔里生活的精英人才,能夠融入基層,融入百姓嗎?其實,不僅是爾吉村的村民們疑惑,這樣的擔憂王素珍也有。
去年7月,剛到村里時,最讓王素珍尷尬的是無法識別村民的年紀。
王素珍:最開始我看到村民都喊大姐,后來發現她們的年齡都比我小,而且小好多歲。于是我總結了一個經驗:根據爾吉村的婦女看上去的年齡減掉十歲,就差不多是她們的真實年齡。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一張張與實際年齡并不相符的面容,讓王素珍看到了根植于此,侵蝕著人們身體與心靈的深度貧困,這深深的觸動了她。也是從那時起,王素珍決定完全改變爾吉村。
但是,怎樣才能讓爾吉村從根本上變化呢?根據自己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王素珍開始做起了詳細的了解和調查。王素珍發現,當地幾乎所有人家都養殖土雞,300多戶人家,竟然有1500多只跑山雞。于是,王素珍決定因地制宜搞產業,把跑山雞下的土雞蛋變成難得的寶貝,去年底,她牽頭成立了爾吉村雞蛋合作社。
王素珍:做大文章可以培養村民的氣節和精神,提高他們的誠信意識。我們的設想是,不管什么東西,只要是從爾吉村出去的,就都是可信的。
為了把產業搞好,學習法律專業的王素珍天天惡補養雞知識,把自己變成了雞蛋專家。有了產業,爾吉村的村民們不僅腰包鼓了,連精氣神也變了。如今,這位當初沒人認可的女博士,已經成了村民心中的好姐姐,好老師。
記者:你平時叫她什么?
村民:王老師,我最好的王老師。
王素珍:這樣的稱呼從村民嘴里說出來,我覺得自己所做的都值了。
和王素珍一樣,這些年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很多高校畢業的博士生都紛紛走進基層,扎根基層,為農村老百姓的生活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和其他村干部一樣,在農村的這些年,他們沉下心來,與老百姓打成一片,用心服務著每一位村民。同時,和其他人比起來,他們還有著更多學識,更高的眼界,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過程中,這些博士們有著更加深遠的考慮。
劉蘇畢業于香港城市大學,是一名博士畢業生。2018年,剛剛畢業的他來到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成為扶貧工作組的一員。對于這份工作,劉蘇心里既激動又緊張。
劉蘇:當省委組織部把我選拔下來的時候,我真的是誠惶誠恐。因為我剛剛畢業,在科研方面雖然略懂,但在扶貧實踐方面真的是一張白紙。
從來到十八洞村的第一天起,劉蘇就開始思考自己應該做些什么。和扶貧工作組的其他工作人員不同,除了挨家挨戶的走訪,關心村民的生活,他還想做一些更大的事業。
通過一個多月的調研,劉蘇發現,十八洞村景色優美,當地正在積極發展種植業和旅游業。然而,在一二三產融合的過程中,十八洞村的第二產業還是比較缺乏,因此,他打算補上這個短板,為村里的產業融合做更加深遠的打算。
劉蘇:我現在有幾個想做的項目,一方面是湘西臘肉,這是我剛剛調研完的,相信它的前景非常好。另一方面,夏天到了,各類果子都成熟了,我就想做個最簡單事情,榨果汁,果汁是淺加工。為什么這件事情可以做?第一,游客需要;第二,為了村集體;第三,還可以帶動村民致富。
除了發展第二產業,劉蘇還在村里開辦了一家英語培訓班,他認為,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以后十八洞村還會迎來來自外國的游客,村里人也要學會英語,把自己的家鄉介紹給世界。
劉蘇:我覺得英語講解其實是很有必要的,我想培養村里的農民講解員,這是我們的新目標。
如今,在十八洞村的講堂里,每周都會傳來學習英語的聲音。正是因為這位村里的博士,十八洞村得到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高學歷人才到底能為農村帶去什么?在很多地方已經有了實實在在的答案。
毛劍是山東省委宣傳部派駐臨沂市費縣汶山村的第一書記,也是山東大學畢業的一名文學博士。
這段時間,汶山村的新社區安置房施工現場熱火朝天,自從去年3月安置房開工建設以來,毛劍幾乎每天都要來工地看看。
汶山村的這片安置房距離縣城只有幾里路,工程完工后,村里的500戶居民就將住進嶄新的樓房。
毛劍:安置房建成以后,我們將實現整體搬遷安置,一步到位,八通八有,從根本上實現挪窮窩,奔小康。
挪窮窩,奔小康。這是毛劍剛來到汶山村時給自己定下的工作目標,汶山村是一個三面環山的省定貧困村,這個坐落在山溝里的村莊,因為不靠縣城,不靠鄉鎮駐地,不靠公路干道,不靠集市,不靠企業項目,被稱為“五不靠村”。如何盡快改變村莊的現狀,拔掉窮根,成為擺在毛劍面前最緊迫的任務。
經過和村兩委綜合分析利弊,又請教自己讀博士時結識的教授專家,對村子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論證,毛劍得出的結論是,只有跳出窮窩才是徹底解決貧困的唯一出路。
毛劍:因為整個村比較分散,我們就商量依托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實現整體搬遷。
對于整體搬遷的提議,過夠了窮日子的村民們非常擁護,如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樓房更是給群眾吃了定心丸。然而,整體搬遷,還只是毛劍為汶山村脫貧所做的第一步工作。村民搬出來,怎么生活下去才是關鍵。
這天,毛劍和村兩委迎來了一位有意投資老村土地建設的企業老總,他經營一家鄉村旅游開發企業,這段時間他多次來到汶山村,實地查看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
企業老總:我們公司想把汶山村作為2019年的一個重點項目,來打造康養旅游。
其實,看好汶山村當地旅游資源的公司不止一家,目前,有投資意向的企業就有五六家。過去閉塞落后無人問津的窮山村一下子成了很多企業競相投資的香餑餑,發生這樣的巨大變化,重要的原因是一條貫穿山上山下,全程7.8公里的環山公路修通了。
毛劍:這條路修通了以后,不僅解決了現實的問題,而且為下一步發展高效農業、文旅康養、田園綜合體的項目打牢了基礎。
汶山村過去窮,除了地理位置偏僻,基礎設施落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全村群眾守著幾千畝的青山林地,沒能擺脫貧困,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路。要帶領鄉親們整體脫貧,就要先解決道路問題。
毛劍立刻同村兩委商量,決定路一定要修,而且還要將路一直修到山上去。在山上修路,投資大費用高,經過核算,大概需要200多萬元的資金。毛劍一方面積極向派出單位匯報,一方面積極聯系和對接各類扶持政策。
毛劍:上級領導了解到情況以后,立刻聯系協調有關單位,給了村里交通基礎設施獎勵資金的撥款。村里又整合了兩年的“一事一議”50萬元,于是就有了220萬元的資金。
2017年汶山村的環山路正式動工!為了節省開支,毛劍帶領村干部早起晚歸,自帶干糧吃在山上,從道路的走線到每段路的丈量,他都親力親為。
毛劍:早上八點就上山,下午三四點下山,這條路是我們一步一步用腳量出來的。
經過近十個月的緊張施工,7.8公里的環山生產路正式竣工驗收,并投入使用。公路蜿蜒在山嶺之間,猶如一條絲帶,串聯起汶山村發展的新希望。
路通了,原本撂荒的地也重新變成了金疙瘩,過去每畝兩三百元沒有人要,現在每畝1500元,大家都搶著包。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為村集體增收一百多萬元。而這些金土地,也為汶山村的老百姓帶去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毛劍:通過吸引大的有實力的投資主體,對區域進行總體的規劃和開發,達到一個高標準的田園綜合體。群眾可以回去當工人,也可以拿著自己的土地進行入股。
一分汗水,一分付出,一分收獲。毛劍說,兩年的駐村幫扶是自己人生當中一段難忘的歷程。
毛劍:我們有信心把汶山村建設成為富美文明的新農村,實現蝶變!
農村農業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類返鄉下鄉人員已超過700萬人。這些人才中,既有外出打工后返回農村的返鄉人士,同時也有從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他們帶著知識來到農村,為農村的發展帶去了珍貴的資源。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是帶領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這些扎根在鄉土的精英,正在為鄉村大地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明天。

編輯:
朱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