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21日消息(記者 郭彥偉)“冬病夏治三伏貼”是一種中醫傳統特色療法。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選擇夏季三伏時節,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體表經絡中氣血旺盛的有利條件,在人體的特定穴位上貼敷具有溫熱助陽功效的藥物制劑,達到疏通經絡、調節陰陽平衡、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具有簡便、有效、安全的特點。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伍利芬告訴記者,“三伏貼”雖可調理身體,但需注意其適用性,某些疾病和人群不適合貼敷。

三伏貼適應證

1.呼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肺氣腫、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

2.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腸易激綜合征、消化不良、虛寒泄瀉、惡心嘔吐等。

3.免疫系統疾病:各類病毒(流感、新冠)、細菌感染后體虛、平素體弱易感冒、自汗盜汗、四肢冰涼、熬夜及生活不規律等亞健康人群。

4.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經行泄瀉、產后頭痛、帶下等。

5.男科疾病:如前列腺炎、陽痿、早泄等。

6.風濕骨關節疾病:慢性關節痛、雷諾癥、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頸腰椎病、肩周炎、膝關節滑膜炎、跌打損傷、網球肘等。

三伏貼禁忌人群

1.發熱或急性病發作期患者不能使用。

2.皮膚有創傷、潰爛、感染及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患者不能使用。

3.對貼敷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的敏感體質者禁用。

4.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2歲以下嬰幼兒禁用。

5.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禁用。

6.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7.醫生根據患者實際身體情況認為不宜貼敷者。

三伏貼小貼士

·貼敷前準備

1.建議穿寬松衣物,方便暴露背部穴位;避免穿淺色上衣,防止藥膏染色。

2.貼敷前3天盡量少吃海鮮、羊肉、辛辣等 “發物”,減少對身體的刺激,讓藥物更好吸收。

貼敷時間

1.兒童:根據年齡及體質酌情調整貼敷時間,一般貼敷時間為2~4小時。

2.成人:建議貼敷時間8~10小時,若中途感覺不適,可提前取下。

·貼敷期間注意事項

1.取下貼敷后不要立即洗澡,建議4小時后用溫水沖洗,避免揉搓貼敷部位。

2.遠離空調直吹、風扇強風,少吃冷飲,保證睡眠充足。

3.多飲水,盡量少食辛辣、生冷、海鮮、牛羊肉等食物。

4.適度鍛煉,避免劇烈運動及大量出汗。

5.治療期間不影響其他藥物的正常使用。

6.貼敷后皮膚微微發熱屬正常現象,若出現潮紅、小水泡、微癢、色素沉著等情況,為藥物正常刺激,一般不需特殊處理。但若貼敷局部刺痛、瘙癢難忍,應立即取下藥膏,如出現紅腫水皰,及時就醫治療,避免感染。

7.部分冬季易發疾病,在夏季本身癥狀較輕甚至無癥狀,貼敷效果不會 “立竿見影”。建議按療程堅持,30天為一療程,連續貼敷三年,不要因沒有短期療效就放棄,長期調理才能收獲理想效果。

編輯:姜魯曉月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