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選自《荀子》第23篇《性惡》篇。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是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的話題。告子認為人性“無善無惡”,孟子堅持“性善論”,荀子提出“性惡論”,揚雄主張“人性善惡混”,韓愈有“性三品”說,張載則區分“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在這些觀點交鋒之中,荀子的“性惡論”尤為獨特。他對人性的定義,與孟子的“性善論”形成了鮮明對比。生而為人,人性究竟如何?讓我們從荀子的視角,深入探討這個千古命題。
孟子的性善論:人天生有向善的萌芽。
在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觀點。他認為,人皆有“四端之心”,即:
惻隱之心——見他人受難而生憐憫;
羞惡之心——見不義之事而感到羞恥;
辭讓之心——懂得謙讓、不獨占利益;
是非之心——能分辨對錯,判斷善惡。
孟子用“孩童入井”的故事來證明性善論:若看到孩子掉進井里,人們都會自發地產生驚恐和同情,而非想著是否有利可圖。孟子認為,這種善端是人性本有的,不需要后天學習。換句話說,人天生具有善的潛能,只要后天培養,便可成為君子。
荀子的性惡論:人性若無教化,便趨向混亂。
與孟子不同,荀子在《性惡》篇中提出,人性天生是惡的,善良是后天學習的結果。他的主要論點如下:
人天生趨利避害,貪圖私利——若沒有道德約束,人們會為爭奪利益而沖突不斷。
人天生喜好感官享受——人喜歡美色、音樂、奢侈享受,若不加控制,社會就會陷入淫亂與混亂。
人性若任其發展,必然導致社會失序——如果聽任人的本能去發展,社會就會充滿欺詐、爭斗和暴力。
荀子強調,人性就如饑餓時想吃飯、寒冷時想取暖一樣,貪婪、欲望等都是自然情性。因此,如果不經過后天的教化和法律約束,人性會導致社會的混亂。善行,并非與生俱來,而是經過后天塑造而成。
孟子與荀子的對立,真的不可調和嗎?
孟子和荀子的觀點看似截然對立,實則只是觀察人性的角度不同。
孟子強調人的善端,認為人性中固有向善的潛能。
荀子強調人的惡傾向,認為若不加約束,人性會導致混亂。
二者都認可后天教化的重要性。孟子強調培養人性中的善端,使其發揚光大;荀子則強調通過禮法約束人的惡念,使其向善發展。兩者并非根本對立,而是著眼點不同。
性惡論的現實意義: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的性惡論,強調了教育與制度的重要性。在他看來,社會之所以能夠有序發展,正是因為有了禮法的約束:
通過教育,培養道德修養——沒有經過教育的人,不懂得禮義,容易放縱本能,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
通過法律,規范人性惡的一面——即使是最聰明的人,若缺乏法律約束,也可能作惡。因此,國家必須有嚴格的法律來維持秩序。
社會秩序的建立,依賴后天的制度建設——孟子認為仁政可以感化人心,而荀子認為,只有嚴格的法律和規范,才能真正約束人性。
為何孟子與荀子對人性觀點不同?
孟子與荀子對人性的看法,受到他們所處時代的影響。
孟子生活在戰國中期,社會相對穩定,他看到的是人性向善的一面,因此提出性善論。
荀子生活在戰國末期,彼時戰亂不休,人性中的惡被暴露得淋漓盡致。因此,他認為,人性本惡,若無禮法約束,社會必然走向崩潰。
荀子的“性惡論”,其實反映的是他所處時代的現實——一個沒有制度約束的社會,人性就會被欲望驅使,最終導致混亂。
總結: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孟子的“性善論”強調人的良知,而荀子的“性惡論”強調人性的欲望。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看,人性本質上是復雜的,既包含善良的一面,也有趨利避害的本能。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更全面的結論:人性并非絕對的善或惡,而是可塑的。后天的環境、教育、法律,會決定人性向哪個方向發展。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都強調了后天教化的重要性。
現代社會的啟示
荀子的觀點對現代社會治理仍然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現代社會如果完全放任個人自由,而沒有法律、道德和教育的約束,就會導致混亂。因此,我們仍然需要:重視教育,培養道德修養——學校教育不僅要教知識,更要培養人的道德品質。完善法律,規范社會行為——沒有法律的約束,人性中的惡可能會導致社會問題。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向善的發展——孟子強調環境對人性的影響,這一點在現代社會同樣適用。
結語:孟子和荀子的智慧,依然照耀現實。
千百年來,人性問題一直困擾著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與荀子的討論,雖然已有兩千多年,但仍然能為我們提供深刻的啟示。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而如何引導人性向善,才是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關鍵。
正如荀子所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人性的塑造,最終取決于后天的環境和努力。
本文作者王杰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