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倒塌、人員被困,電力、通信、交通中斷,次生災害不斷發生……5月7日,為期3天的“祁連礪鋒·2025”甘肅省抗震救災實戰化演練在張掖市民樂縣舉行。災情模擬當日8時25分,民樂縣發生7.0級強震,省消防救援總隊即刻啟動地震應急救援預案,發布跨區域拉動演練命令。蘭州、酒泉、張掖、武威、金昌、嘉峪關市和訓保支隊迅速響應,調配專業救援力量,爭分奪秒奔赴受災現場。
集結出發(甘肅消防供圖)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省應急管理廳、省地震局、省森林消防總隊及駐地地震、醫療、公安、交警、電力、應急等社會力量聞令而動,總計700余人趕赴災區,全面展開救援行動。
從斷垣殘壁到打通生命通道
演練現場設置在民樂縣一處廢棄廠區,精心搭建的模擬廢墟區真實還原了地震后的慘烈場景:斷裂的預制板下壓著被困者,傾倒的鋼架阻斷逃生路徑,熊熊燃燒的化工廠冒出濃煙……12個高難度救援科目輪番上演,每一處細節都直擊地震救援的核心挑戰。
廢墟中切割作業(甘肅消防供圖)
“噠噠噠……”在狹小的通道里,破拆隊員抱著鑿巖機與水泥板“死磕硬碰”。
“快,馬上鑿穿了,頂撐器材和擔架……”在各種機器、裝備的嘈雜聲中,隱隱約約能聽到通道內進行破拆作業的兩名隊員相互交流。通道外的指揮員時刻注視著里面的情況,隨時準備下發指令……
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內開展救援,大型破拆器材設備根本難以施展,由于被困傷員在巷道的末端,救援任務十分艱難。在做好保護措施后,救援人員迅速鉆進巷道內,用手一點一點地將巷道內的碎石、泥土清除,并破拆一塊阻斷救援通道的鋼筋混凝土。
眼看就要取得勝利,余震突然來襲,救援現場可能出現二次坍塌的風險。救援人員迅速組織人員撤離,在確保現場環境安全后對風險點進行支撐加固處理,再次展開救援。
面對如此大的水泥塊,在狹小空間內實施破拆作業顯得異常艱難。10分鐘過去了、20分鐘過去了,在救援隊員不顧疲勞、連續作戰1小時10分鐘后,巨大的水泥塊被成功分割出開口,“生命通道”被成功打開,救援隊員成功救出被困傷員,救援任務圓滿完成。
化工滅火(甘肅消防供圖)
搭建帳篷(甘肅消防供圖)
智慧救援重塑生命奇跡
“水火無情,人間有愛。”在消防救援的戰場上,每一秒都關乎生死,每一次行動都充滿挑戰。
在“次生災害滅火救援”科目現場,化工園區內的熊熊烈焰映紅了半邊天。消防員身著隔熱服操控滅火機器人抵近火源,高噴車噴射出的泡沫如瀑布般覆蓋燃燒裝置,移動炮陣列織就立體火網。從突破火線到追殲火頭,從清理余火到看守火場,救援人員輪替堅守在一線,成功阻止火勢的蔓延。
科技的力量不僅體現在滅火環節。地震現場除了消防救援人員人工搜救,還在坍塌縫隙利用生命探測儀通過微弱震動捕捉到廢墟下的生命跡象,同時將內部影像實時傳輸至平板電腦,搜救犬則憑借敏銳嗅覺鎖定被困人員方位,這種“人工搜索+技術偵察+動物感知”的三維定位體系,使搜救效率大大提升。
重物頂升(甘肅消防供圖)
跨區域聯動構筑生命防線
省消防救援總隊牢固樹立“保障先行”工作理念,各支隊堅持實戰牽引,服務到位,保證基層各站車輛器材、裝備建設始終處于完好狀態,確保突發災害事故時能夠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
繩索救援(甘肅消防供圖)
這次演練打破地域界限,蘭州、酒泉、張掖等河西片區各支隊的重型與輕型專業隊聯袂出擊,森林消防、地震監測、醫療救護等社會力量無縫銜接。
在“營地搭建”科目中,各支隊后勤保障人員負責搭建住宿營地、避難場所、衛勤營地等,進一步分解和細化工作任務,確保責任落實到人,全力以赴做好戰勤保障工作。
“指揮部運行”科目更是對多部門協同能力的終極考驗。當地震導致各方塌陷、道路阻斷、通信異常等情況時,交通、公安、電力等部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交警實施交通管制、電力工人搶修線路、醫療團隊設立救援基地。
搜救犬搜救(甘肅消防供圖)
“我們特別設置了‘三斷’極端場景,就是要檢驗各支隊在資源匱乏條件下的應急造血能力。”演練總指揮介紹道,這場持續72小時的演練,既是甘肅消防救援隊伍的一次大考,更是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階段。
正如省消防救援總隊相關負責人所說:“我們用實戰化演練鍛造尖刀利刃,就是要讓人民群眾在災害面前多一分生的希望,讓應急救援體系更加堅不可摧。(李曉云)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