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蘭州5月10日消息(記者李紅軍 通訊員盤小美 溫聰聰)在甘肅慶陽,佩戴香包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隨著端午節和第二十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的臨近,當地香包刺繡生產企業、非遺傳承人組織繡娘加緊趕制各類香包刺繡產品,既時尚又實用的手工香包產銷兩旺、頻頻出圈,千年非遺技藝正以“潮品”姿態引領市場新潮流。

繡娘們加緊趕制各類香包刺繡產品(央廣網發 盤小美 攝)

5月9日,位于慶陽市西峰區錦繡坊的慶陽凌云服飾集團軒轅香包藝術有限公司展廳內,陳列著各類造型別致、繡工細膩的香包。繡娘們正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趕制各類香包產品。

慶陽凌云服飾集團軒轅香包藝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香包刺繡傳承、研發、設計和特色服飾生產、銷售的企業。早在今年1月,該公司便啟動產品研發與生產,提前備戰端午節和香包節。隨著節日臨近,香包的市場需求持續升溫,近期該公司訂單量同比增長了45%。

顧客正在挑選心儀的香包(央廣網發 盤小美 攝)

“今年,我們計劃為香包節準備18個系列、6萬多件產品,主打‘南佐記憶’刺繡陶罐、卡通十二生肖系列掛件、卡通胸針等純手工國潮風格刺繡香包。這段時間,我們組織了6名繡娘現場打樣、制作樣品,然后分發給周邊的繡娘們為我們批量生產。”慶陽凌云服飾集團軒轅香包藝術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侯喜云介紹,這兩年流行國風,很多年輕人喜歡古樸且有創意的手工文創香包。

“南佐記憶”刺繡陶罐文創香包掛件(央廣網發 盤小美 攝)

卡通十二生肖掛件(央廣網發 盤小美 攝)

這幾天,慶陽市沁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繡娘也加班加點繡制香包,為節會做足準備。創作過程中,她們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巧妙結合,重點針對年輕群體開發融合實用性與時尚感的手工香包。

“這幾天,我們在趕制荷包鑰匙扣,這款產品深受年輕人的喜愛。”慶陽市沁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孟亭亭介紹,公司每年都會針對香包節設計不同的文創香包產品。今年,主要生產發簪、耳飾、衣服配飾、車掛香囊等適合女性群體的時尚香包、刺繡產品以及蛇元素手環、掛件、擺件等。

非遺傳承人孟亭亭正在繡制香包(央廣網發 盤小美 攝)

慶陽市沁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自2019年成立以來,緊跟市場需求,融入時尚元素,不斷創新產品樣式,以多元設計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先后自主研發香包掛件、繡花拖鞋、虎頭枕等香包刺繡民俗文化產品100余種,年生產能力達到50余萬件。各類文創香包不僅在國內市場暢銷,更走出了國門。

“我們的香包都是一針一線繡制的,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不僅在浙江、河南、陜西等地有固定客商,還遠銷韓國、德國、英國等國家!泵贤ねふf。

蛇元素手環香包(央廣網發 盤小美 攝)

手工刺繡的耳飾、發簪(央廣網發 盤小美 攝)

慶陽香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慶陽市西峰區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以行政推動與市場拉動“雙輪驅動”,規模發展民俗文化產業。當地積極鼓勵香包生產企業與非遺傳承人,將非遺技藝與現代生活巧妙融合,開發兼具文化底蘊與實用價值的文創產品,讓傳統香包蛻變為時尚“潮品”,為產業發展開辟了多元路徑。

如今,香包民俗文化產業已成為慶陽轉移富余勞動力、增加群眾收入和促進就業的重要渠道。目前,西峰區共創辦營銷企業58家,現有生產大戶1000多戶,從業人員1.2萬余人,年均生產香包刺繡等民俗文化產品600萬件,實現產值7000余萬元。

編輯:寇剛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