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哈爾濱5月8日消息(記者李雪 實習記者趙碩晗)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如一枚翡翠嵌于黑龍江松花江兩江環抱的綠洲之中,這片綠洲之地被世界羽絨協會認證為“黃金羽絨帶”,其獨特的寒地氣候與豐美水草,孕育出絨子含量、蓬松度“雙高”的優質鵝絨——每克鵝絨含1200個絨朵,蓬松度達800+,這個得天獨厚的特質為當地大鵝產業帶來了先天優勢。今年,這片“黃金羽絨帶”正上演著“白鵝變金鵝”的產業奇跡:全縣大鵝養殖量預計突破320萬只,比去年翻了一倍。

綏濱縣大鵝產業不斷壯大(央廣網發 綏濱縣委宣傳部供圖)

從炕頭散養到智能養殖大棚,從初級屠宰到羽絨深加工,如今,綏濱縣正以“鵝”產業作為富民強縣新目標,通過建萬畝養殖基地、擴十萬級規模場區、延伸全鏈條加工項目、創“綏濱白鵝”地理標志品牌,推動鵝養殖單一產業向“孵化—養殖—屠宰—深加工—電商銷售”全鏈升級。

如今,大鵝產業已從“水面游的”變成“鏈上跑的”,成為縣域經濟“羽化成蝶”的核心引擎,蹚出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徑。

大鵝在水中嬉戲(央廣網發 綏濱縣委宣傳部供圖)

智能養殖車間首批1萬只鵝雛破殼

在綏濱縣孵化育雛基地的恒溫車間里,56臺孵化器正發出輕微的嗡鳴聲。孵化技術人員手持照蛋燈,將一枚鵝蛋置于光束中央,蛋殼內隱約可見蜷縮的雛鵝胚胎,血管網如蛛網般蔓延——這是鵝雛孵化第7天的“生命特寫”。“再過23天,這些小家伙就要啄開蛋殼了。”他的語氣里帶著呵護新生命的溫柔。

技術人員用照蛋燈查看鵝雛胚胎(央廣網發 綏濱縣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2025年剛投產的“智能鵝廠”,這里的孵化車間堪稱“鵝雛的第一產房”。11800平方米的廠區里,3座脫溫育雛鵝舍配備環控系統,手機APP可遠程調節溫度、濕度和通風量,1個工人就能看管1.2萬只鵝雛。

“以前靠人力盯著,現在靠‘云端’養鵝。”綏濱縣孵化育雛基地項目負責人肖強點開手機屏幕,實時數據在指尖流動,當前孵化車間溫度37.8℃,濕度 58%,風力等級2級,這套參數是縣畜牧獸醫水產中心專業技術人員調試了上百次的“黃金方案”。

破殼日到來,首批1萬只鵝雛頂開蛋殼。肖強輕輕捧起一只雛鵝說:“這些鵝寶寶下個月就會住進各鄉鎮的養殖場,8月底就能變成餐桌上的美味和羽絨服里的暖絨。”說話間,傳送帶正將空蛋殼送入堆肥場——在綏濱的鵝產業鏈里,沒有“廢棄物”,蛋殼將制成有機肥反哺農田,形成生態閉環。

鵝雛在育雛箱中破殼(央廣網發 綏濱縣委宣傳部供圖)

綏濱縣畜牧水產服務中心主任劉寶君望著忙碌的生產現場,展望著未來的藍圖:“現在準備擴建‘少年鵝廠’,明年這里會接上屠宰加工廠、洗絨廠等全產業鏈園區,綏濱鵝從破殼到變成商品,全程不超過2公里。”

每天3000枚鵝蛋鎖定致富密碼

“嘎、嘎、嘎……”在綏濱縣綏東鎮億源豐養殖場,種鵝大棚外,水面泛著漣漪,數千只白鵝正“曲項向天歌”。養殖戶鐘春霞挎著竹籃穿梭在養殖大棚中,鵝蛋沉甸甸地墜在草窩里,她的圍裙兜很快裝滿了。“今天撿了2800枚鵝蛋,比昨天多了300枚!”鐘春霞高興地說。陽光透過棚頂,給這些橢圓的“金蛋”鍍上一層暖光。

鐘春霞的丈夫劉傳志蹲在消毒池旁清洗膠靴,褲腳還沾著鵝飼料的碎屑。三年前,他還是個開大車的“運輸人”,如今他們家已是黑龍江省種鵝養殖的“明星戶”。“多虧鎮政府幫忙流轉土地,不然3萬平方米的養殖場根本建不起來。” 他說,位于東方村的新基地下個月就竣工投產了,“那是4萬平方米的‘江景鵝場’,挨著兩江交匯處,水草豐美,鵝產蛋多、絨質好。”

走進庫房,7000枚鵝蛋碼放得整整齊齊,塑料周轉箱堆成半人高的墻。鐘春霞介紹,去年1萬只“霍三”種鵝產蛋40萬枚,效益達到150萬元,今年日產蛋量已經突破3000枚。

劉傳志正在撿鵝蛋(央廣網發 綏濱縣委宣傳部供圖)

政企攜手破解養殖業“成長的煩惱”

記者了解到,在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助力大鵝產業發展的政策“組合拳”正密集落地。《綏濱縣鵝產業發展規劃(2025-2027年)》明確表示,首批1.0069億元鄉村振興資金中,8000萬元“砸”向大鵝產業鏈的關鍵環節——3處2萬只規模種鵝場、1處10萬只肉鵝場,還有白鵝屠宰加工廠、鵝絨洗選廠。最讓養殖戶拍手稱快的,是黑龍江省剛剛出臺的《鵝十條》中的 “兜底政策”:商品鵝飼養量10萬只以上的養殖場,按照實際出欄數量給予每只鵝5元補助。《鵝十條》還涉及了保險、貸款、項目建設等其他方面的各種利好政策。

鵝雛健康生長(央廣網發 綏濱縣委宣傳部供圖)

政策紅利催生“裂變效應”,綏濱縣5000余戶大鵝散養戶中,規模化養殖場有26個,其中,萬只種鵝場4個、10萬只以上商品鵝養殖場2個、萬只以上商品鵝養殖場7個,年養種鵝4萬只以上,年產種蛋160萬枚。2025年,綏濱縣充分挖掘養殖潛力,計劃新建、改造養殖基地46處,力爭10萬只以上養殖基地達到10處,萬只以上養殖基地達到43處,預計全年大鵝養殖量達到320萬只以上,實現大鵝擴群增量新突破。

大鵝養殖基地(央廣網發 綏濱縣委宣傳部供圖)

綏濱縣委常委、副縣長陳鋼介紹:“我們正在加快打造‘孵化—養殖—屠宰—深加工—電商銷售’大鵝全產業鏈閉環,讓每個環節都創造新價值。”

當一枚鵝蛋承載的不再是簡單的養殖經濟,而是全產業鏈的智慧、政企協作的默契、鄉村振興的希望,它便成了真正的“產業圖騰”,它見證著這片黑土地上,“白羽毛”如何化作“金翅膀”,帶著一方百姓飛向生活更美好的廣闊天地。

編輯:張瀚予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