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海南12月31日消息(記者呂紅橋 吳媚苗 海南臺記者杜德)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在全國12個自貿區中,海南是唯一全域試點建設的。同時,中央還提出海南要建設成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標桿,可以看出對海南定位很高、期望很高。對此,海南是怎么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系列報道《走進海南自貿區 目睹改革新變化》,今天推出:蔬菜坐上“摩天輪”,科技引領現代農業。
海南陵水,全國冬季瓜菜主要種植地之一。北國萬里冰封時,這里卻是艷陽高照,農民采收繁忙。90后村民陳幫英的種菜方式和大家有些不同。在陵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自動控溫大棚內,8層垂直排列的上海青種在營養槽中,像摩天輪一樣旋轉,吸收著光熱。在這里,一畝地能當幾畝地使,水肥一體化,實現著高效均衡生產,而采收時機械轉到身前,只要一剪,一收,就完成了。
在這兒,陳幫英還學會了無土栽培、高效施肥、水溫調控等技術,近年來像他這樣獲得培訓的農民有近萬名。“環境是可控的,節省土地,產量也是外面的五倍。之前一戶人家(種菜)也就三四萬元,我現在一年就可以掙到7到8萬元。”陳幫英說。
扶持農民擴大高科技大棚種植、發展高效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轉型的出路之一。但是,高產出是否必然意味著要高投入?產業園首席專家肖日新這樣回答:“一是通過我們園區來擴大規模,培訓吸納周圍農戶參與一起建設,發展現代農業。二是逐步式的,我們園區里17座(大棚),(成本)最高的30多萬元,最少一畝不到10萬元。目的就是讓一些農戶能夠看得見,修得著、用得上。”
此外,產業園內還培育了“美月西瓜”“陵水圣女果”等知名農產品品牌。目前,陵水全縣農產品注冊商標就已超過123個,僅僅小小的“圣女果”,產值就達到17.5億元。依托農業科技,產業園畝產效益提高近10倍。
肖日新介紹:“利用我們自己的新品種、新技術,通過示范點以點代面輻射推廣。比如目前我們有圣女果的嫁接苗,每一株免五毛錢,讓人民既能夠減少成本,又能夠種到好的優良種苗。”
海南自貿區總體方案提出,推進農業對外合作科技支撐與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可以看出對科技興農寄予厚望。而陵水現代農業產業園只是一個縮影,目前,海南正在加快推進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等自貿區先導性項目建設。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趙詠望表示:“農業的先導性項目的推進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期我們還將要出臺海南綠色農業先行區的指導意見,比如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建設,這個我們在大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