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1:25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1:25
 
1x
file ID:
request ID:
media type:
mime type:
provider:
resolution:
rate:
frames:
buffer:
connection speed:
info:
[X]

央廣網長春5月9日消息(記者劉雨晴)近日,在吉林省白城市的生產村,成片的耕地已經休整完畢,準備開啟新種植季。一眼望去,有一片金黃色秸稈地在黑土的襯托下尤為顯眼——這是一塊特殊的試驗田。

留有秸稈的試驗田與兩旁的黑土地對比明顯(史玉峰 攝)

“去年,32畝的玉米,賣了72600斤糧食,坰產達到34031斤,畝產2269斤!”韓友報出這組數字,難以掩飾心中的激動。

2016年,韓友從白城市農業局退休,本就熱愛歷史與文學的他,開始著手文學創作,將自己對土地的情感寫入小說與劇本。而在創作的過程中,迸發的靈感與多年的農業工作經驗相碰撞,使他創新出一種新的玉米種植模式,帶來了巨大的驚喜。

2024年不同階段的試驗田(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去年我們開始試驗‘玉米免休耕速肥豐產模式’,主要特點就是創建了休耕帶�!闭驹诮斩挼嘏裕n友一邊比劃一邊介紹。眼前的地塊上,種植帶和休耕帶交替排列。種植時,種植帶實行留茬免耕播種,同時寬窄行種植耐密高產品種;休耕帶進行秸稈翻埋,再種植豆科植物作為綠肥還田。每年種植帶和休耕帶進行制度性輪換。

“創建小休耕帶不僅增加土壤肥力,還創造出了極好的通風透光條件,使種植帶可以高密度種植,再用上有機肥,產量想不上去都難�!表n友算起“經濟賬”,“一坰地如果有25000斤的產量,就得有20噸秸稈,把這些秸稈都埋到休耕帶里頭,腐爛后相當于五六噸有機肥�!边@不僅為農戶節省買化肥的費用,增加的產量也將帶來更多的收入,達到降本增效、增產增收的效果。

韓友(左)和朱密哲(右)(央廣網記者 劉雨晴 攝)

“聽說去年試驗田增產了幾千斤,我今年留了三坰地,也準備試試這新模式。”自從新模式的好處在附近的村子里傳開,十幾個種植戶準備加入進來,黎明村的賈起軍就是其中一員�!艾F在種植得跟上科學,新方法剛出來,大多老百姓還不認可,但是用的人要是多了,大伙都說好,那這個方法就能鋪開了�!�

創新的秸稈還田機(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為了更好地實踐這個種植新模式,韓友與白城市洮北區青山保護性耕作農機專業合作社一起“攢”出了一輛新式的秸稈還田機。合作社理事朱密哲介紹,“這臺機器可以實現秸稈粉碎與還田,不是簡單地把碎秸稈鋪在地上,而是埋入田中,或是旋入土壤中,這樣才能減少被風吹走的損耗,而且能加快腐爛速度,對于這種耕種模式來講大大節省了人力,提高了耕種效率�!苯斩挼娜窟€田不僅杜絕了焚燒帶來的空氣污染,還促進了黑土的保護和糧食的有機化,可謂一舉多得。

碎秸稈已被埋入田中(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5月7日前后,合作社前的試驗田完成了秸稈還田,預示著新一年的玉米種植即將開始。今年,采用新模式種植的土地面積大大增加,隨著天氣變暖,無數種子將在期待中被播入土地,孕育新一年的希望。

編輯:舒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