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11時50分,在青藏公路3001至3002路標處,65只雌性藏羚羊組成的遷徙隊伍穿越公路,向著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進發,開啟新一年的遷徙之旅。據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處五道梁保護站監測數據顯示,今年藏羚羊遷徙時間較2024年提前了3天,這一現象不僅為高原生態研究提供了新樣本,也標志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藏羚羊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種群生存狀態是青藏高原生態健康的重要指標。每年5月至7月,來自青海三江源、新疆阿爾金山、西藏羌塘三大自然保護區的雌性藏羚羊會跋涉數百公里,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陽湖一帶產仔,這一遷徙過程被科學家稱為“全球最壯觀的史詩級有蹄類動物大遷徙”,其規模僅次于非洲角馬大遷徙。

今年首批遷徙的藏羚羊群由65只個體組成,規模較往年更為穩定。監測人員觀察到,羊群在穿越青藏公路時表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短暫停留后便有序通過公路,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進。它們的最終目的地卓乃湖,位于可可西里無人區核心地帶,海拔高達4800米,是藏羚羊延續生命的“搖籃”。

藏羚羊遷徙之路充滿挑戰,青藏公路、鐵路等人類活動區域曾是它們面臨的主要障礙。為保障藏羚羊安全通行,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一直以來堅持實施“護航行動”,今年更是提前部署、精準施策。五道梁保護站依托紅外相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實時追蹤藏羚羊群動向,當監測到羊群接近公路時,工作人員立即啟動短暫交通管制,設置臨時“動物通道”,并通過禁止鳴笛、引導車輛緩行等方式減少干擾;從遷徙起點到產仔地,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處構建了“公路巡護+無人區駐守”的立體保護網絡;卓乃湖保護站提前一個月進駐無人區,對產仔區域進行生態評估和安全隱患排查,確保母羊產仔環境安全;針對遷徙途中可能出現的傷病、掉隊個體,索南達杰保護站野生動物救護中心24小時待命,提供醫療救助和人工喂養服務。近五年來,已有百余只藏羚羊幼崽通過救助重返自然。

藏羚羊遷徙時間的年際變化,為氣候變化與生物響應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將聯合科研機構深化遷徙規律研究,推動保護措施科學化、精細化,構建高原生態保護典范,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記者 宋明慧 張多鈞 才貢加)

編輯:張海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