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涇渭二水交匯之處,西安市高陵區猶如鑲嵌在關中平原的生態琥珀,散發著現代農業的璀璨光芒。這片承載著全國農村改革試驗重任的土地,以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用地“三塊地”改革為突破口,翻新鄉村面貌,盤活產業筋骨,充實群眾錢袋,讓“沉睡的資源”煥發出了新生機。

5月15日,高陵宣傳聯合體正式成立,聯合體各伙伴單位共同走進釣北村拾光農場,實地感知高陵區通過制度創新與產業重構,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的生動實踐。

在高陵區耿鎮街道釣北村,“空心村”的土地困局曾是制約發展的一大痛點:大量破舊房屋閑置造成宅基地布局雜亂,農用地零散閑置產出效益低下,村集體建設用地沉睡多年。如今,釣北村精心優化布局,將碎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南片區有黃河全魚宴、原野火鍋餐飲集群與關中特色民宿相映成趣,北片區有花卉蔬果基地變身農耕體驗樂園,曾經的“空心宅院”轉型成為老人謀福利的高·幸食堂,共同勾勒出“涇渭分明·拾光農場”的農文旅融合畫卷。

煥然一新的背后,是釣北村以“三塊地”改革為契機,立足地方實際,盤活農村閑余資源,以大棚種植、特色餐飲等多元產業為主導,創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形式,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以產業促發展,探索出一條“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田園變景區”的鄉村振興發展路徑。

尤為重要的是,釣北村秉持“尊重意愿、盤活資源”的原則,成功盤活閑置宅基地9戶,流轉盤活土地700余畝,引進合作企業7家,落地項目6個,帶動200余名村民就業;荒地復耕盤活農用地,既保障了村民利益,發展了村集體經濟,更是化身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試驗田”;村集體建設用地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同時收益的5%被納入高·幸食堂運營費用,形成“產業反哺民生”的良性循環。

高陵區的改革實踐展現出多維創新價值:制度層面,首創“三塊地”聯動改革政策包,涵蓋產權確認、流轉交易、收益分配等配套措施;產業層面,構建“土地整治+現代農業+文旅融合”的產業鏈條,打造智慧農田、共享農莊等新業態;生態治理層面,以“千萬工程”為指引,推行全域環境整治和垃圾閉環處理,建立長效管護機制,通過綠化提升和精細管理,實現從“一處美”到“一片美”的生態蝶變。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旺則鄉村旺。從土地破局到產業扎根,釣北村“三塊地”改革實踐詮釋了高陵區“以地興產、以產促村”的發展邏輯。

現代農業園串聯起產業鏈條(西安市高陵區供圖)

當“三塊地”改革深度融入高陵區鄉村振興肌理,“沉睡資源”轉化為“活力資本”,推動著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讓這片熱土持續釋放澎湃動能。智慧農田里,現代農業園串聯起產業鏈條;共享莊園中,宅改釋放的空間孕育出農文旅新業態;產業園區內,村民在家門口端穩了“金飯碗”,觸摸真真切切的獲得感、擁抱穩穩當當的幸福感。

紅果串起產業鏈、黃土變成聚寶盆、綠水浸潤振興路的“高陵實踐”,其核心啟示在于:現代農業并非傳統農耕的替代,而是通過技術、制度與組織創新構建城鄉共生新生態,把鄉村振興轉化為可觸摸的發展現實。

如今,這片涇渭潤澤的土地上,現代農業的脈動與鄉村振興的愿景同頻共振,用一顆西紅柿的產業變革,破解傳統農業的轉型密碼,以“三塊地”改革的制度創新,激活產村融合的內生動力,在涇渭分明的生態基底上,繪制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畫卷。(西安市高陵區供稿)

編輯:蘇睿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